隐让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qián ràng,指主动隐退或谦让的行为,常用于形容政治家或贤能之士主动放弃权势或地位,以保全道义或等待时机。其含义和用法可归纳如下:
一、基本含义
主动隐退 指主动放弃权力、地位或职业,如古代诸侯为保全道义而隐居,或官员因年老退休。
谦让礼让
在人际交往中主动退让,如古代君子为避让贤能者而放弃晋升机会。
二、出处与典故
典故来源
源自《卜疑集》中魏嵇康的问句:“宁如泰伯之隐德潜让而不扬乎?将如季札之显节义慕为子臧乎?”其中泰伯是古代圣王,以隐居保全道义著称;季札为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以礼让贤能闻名。
三、词性解析
拼音与注音: qián ràng 结构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隐退、退让、避让、谦和
反义词:显露、争夺、强权
五、用法示例
政治隐让 “古代帝王多以潜让之道维持统治,如汉高祖刘邦让位于刘秀,开创了东汉盛世。”
人际谦让
“他在团队中总是主动承担重任,但从不居功自傲,真可谓大度隐让。”
六、相关辨析
需注意与“潜行”等词的区分:
潜行: 指秘密行动,如“特工潜行敌后”; 隐让
综上,隐让既包含主动隐退的姿态,也蕴含道德层面的谦逊与担当,是中华文化中推崇的处世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