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翼翼”是一个汉语成语,原指严肃恭敬的态度,现多用于形容言行举止非常谨慎,丝毫不敢疏忽大意。具体解析如下:
一、基本含义
本义:
形容严肃恭敬的态度,出自《诗经·大雅·大明》:“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意为周文王行为谨慎周到)。
引申义:
现多用于描述对细节的严格把控和谨慎处理,如“他小心翼翼地打开信封,生怕被别人看见。”。
二、用法与结构
词性:副词,可作谓语、定语或状语。
结构:联合式成语,由“小心”(畏忌、谨慎)和“翼翼”(恭敬、严肃)组成。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一丝不苟(强调细致)、谨小慎微(侧重胆小)、如临深渊(比喻谨慎)。
反义词:毛手毛脚(粗心大意)、粗心浮气(不踏实)。
四、典型用法示例
生活场景:
母亲小心翼翼地起床做饭,生怕吵醒正在熟睡的婴儿。
自然场景:
他小心翼翼地攀爬陡峭的山峰,生怕失足。
艺术场景:
诗人小心翼翼地保管着祖传的泥土,视若珍宝。
五、文化背景
该成语通过《诗经》的典故衍生而来,体现了中国古代对礼仪与谨慎行为的重视,后随时间演变为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综上,“小心翼翼”既保留了“恭敬”的内核,又通过“谨慎”扩展为对行为规范的全面要求,是汉语中表达审慎态度的常用词汇。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