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契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mò qì,指双方在没有明确言语表达的情况下,通过心灵感应或习惯形成的一种默契配合或共同理解。其含义和表现可以从以下方面理解:
一、核心含义
心灵相通 指双方无需言语即可理解对方意图,常表现为行动上的自然配合。例如:
- 两人配合默契,在舞台表演中一唱一和;
- 夫妻逛街时默契地跟在对方身后,无需刻意交流。
秘密约定
指双方暗中达成的协议,如战争期间允许挖掘便道的默契。
二、表现形式
非语言行为
包括眼神交流、肢体动作、表情等,如:
- 相遇时一个眼神就能认出对方;
- 笑声同步、动作协调等。
思维共鸣
双方独立思考时能不约而同地想到解决方案,例如:
- 工作中两人同时提出优化方案;
- 学习时互相补充知识盲点。
三、形成原因
长期相处: 通过共同经历和习惯形成,如朋友间多年相伴产生的默契; 信任基础
相似性:思维方式、价值观相近的人更容易产生默契。
四、相关概念
近义词:理解、心照不宣;
反义词:分歧、矛盾。
五、文学与哲学解读
在文学作品中,默契常被赋予艺术美,如沈从文《菜园》中描述夫妻间的默契是“最漂亮的感情”。哲学层面可理解为人类社会合作的基础,如苏舜钦《处州照水堂记》中“二君默契,遂亡异趣”的政治智慧。
综上,默契是人际关系中一种微妙而强大的力量,既包含情感联结,也蕴含行动协同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