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描述撒谎的用语,综合搜索结果整理如下:
一、成语类
谎言:
直接指不真实的话,如《文心雕龙·诸子》中提到“澜言兼存,琐语必录”,指诬妄不实之言。
虚与委蛇:
原指蛇类蜿蜒行进的姿态,后比喻虚伪应酬或伪装态度,如《史记·萧相国世家》中描述楚怀王“虚与委蛇”的外交策略。
信口雌黄:
原指古代用雌黄涂改文字,后比喻不顾事实随口乱说,如南北朝刘孝标《广绝交论》中的“雌黄出其唇吻”。
二、诗词类
《论语》: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春秋)强调信用的重要性,反衬撒谎的缺失。
白居易《天可度》:
“但见丹诚赤如血,谁知伪言巧似簧。”(唐)通过对比真伪,揭露虚伪言辞的虚幻性。
三、其他表达
“言不信者行不果”:
春秋《墨子》指出,不守信用的人无法实现目标。
“朝堂之上,谎言如毒药”:
虽非典籍原文,但常被后世用以形容朝堂腐败中谎言的危害。
注:部分诗词虽未直接提及撒谎,但通过批判虚伪言行,间接表达了对撒谎的否定态度,如《红楼梦》中贾宝玉“不必撒谎,就说是我的”等台词,反映了封建礼教对诚信的强调。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