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熟目染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 ěrrú mù rǎn,指通过长期接触某种事物或环境,不知不觉中受到其影响而形成习惯或观念。具体解析如下:
一、基本含义
字面解析
“濡”指沾湿,“染”指沾染。成语本义指长期接触水或颜色而逐渐沾染上特征,引申为通过听闻和观察逐渐受到影响。
引申含义
形容因频繁接触某种事物(如文化、习惯、行为模式等),在潜意识中受到熏陶或感染,从而形成类似的行为或思维方式。
二、用法与结构
结构:联合式成语,由“耳濡”(听觉影响)和“目染”(视觉影响)两部分组成,强调多感官共同作用。
用法:可作谓语、定语或状语,例如:
> 他性格内向,受家人耳濡目染的影响,很少主动与人交往。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耳熟能详(侧重听得熟悉)
潜移默化(强调潜在影响)
反义词:
耳闻目睹(仅描述感知过程,无影响倾向)
明察秋毫(强调清晰认知,而非被动接受)。
四、出处与演变
古典文献:
该成语最早见于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目染,不学以能。”强调环境对人的自然熏陶。 朱熹、孙中山等后世学者亦用此成语阐释道德或知识传承。- 现代应用:
在现代汉语中,该成语常用于描述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塑造,如:
> 她从小生活在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耳濡目染地掌握了多种乐器演奏技巧。
五、常见搭配
积极影响:
艺术鉴赏能力、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 消极影响:
习惯成自然(含贬义,如不良嗜好)。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耳熟目染强调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作用,既可用于描述正面影响,也可用于负面情境,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感情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