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实事求是,是非分明”的典故,最典型的当属《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中记载的刘德事迹。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典故出处
《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记载:“修学好古,实事求是。”颜师古注:“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 这句话最早见于东汉班固的史书,原文描述了河间献王刘德以孝景前二年(前157年)继位后,致力于研究古代典籍,坚持“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二、核心内容
修学好古 刘德酷爱儒学经典,尤其重视先秦古籍的收集与研究。他通过实地考察、民间征集等方式,广泛收集《周官》《尚书》《孟子》等经典著作,形成了庞大的私人藏书库,其藏书量与朝廷相当。
实事求是
刘德在学术研究中强调以事实为依据,反对空谈。他接受民间献书时,必亲自校对真伪,将真实版本留存并赏赐献书人,以此鼓励学术交流。这种务实态度吸引了四方学者,形成了“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献先祖旧书”的学术盛况。
三、历史影响
学术贡献: 刘德的治学方法为后世学者树立了典范,尤其在儒学复兴时期,他的努力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供了理论基础。 政治意义
四、成语演变
“实事求是”逐渐演变为成语,指根据实际情况办事,不夸大、不歪曲。虽然后世多用于形容官僚作风,但其核心精神仍源于刘德等历史人物的实践。
综上,河间献王刘德通过修学好古、坚持实证的治学实践,成为“实事求是”这一理念的早期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