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马精神的由来可分为文化典故和象征意义两个层面:
一、文化典故来源
神话原型 白龙马是《西游记》中虚构的角色,本为西海龙王三太子,因触犯天条被贬为白马,后随唐僧西天取经,化身白马载唐僧渡河。其形象融合了龙与马的特征,但传统解释中“龙马”并非指两种动物的简单组合,而是特指一种神话中的神兽。
成语起源
“龙马精神”这一成语最早见于唐代诗人李郢的《上裴晋公》:“四朝忧国鬓成丝,龙马精神海鹤姿。”原指裴度虽年老但精神矍铄,后演变为形容人精神饱满、活力充沛的意象。
二、象征意义与精神内核
龙与马的文化象征
- 龙: 代表尊贵、权威与力量,象征中华民族的进取精神与“龙腾经天”的哲学理念。 - 马
- 结合两者,形成“龙马精神”既包含龙的神圣性,又兼具马的务实性,体现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精神内核 该成语通过白龙马(龙马)的形象,传递了“不计名利、埋头苦干”“奋发有为、孜孜不倦”的革命精神。例如工兵红一连在长征中强渡乌江、金沙江的壮举,被赋予“白龙马精神”的传承。
三、历史影响与延伸
军事文化:
被赋予强渡江河、攻坚克难的实际意义,如工兵连以“白龙马精神”命名,激励官兵不畏艰险。
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象征,常见于国家重大事件的精神鼓舞中。
综上,白龙马精神既源于《西游记》的文学想象,又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精神力量与文化传统的双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