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是中国传统农历中用于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基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将一年分为24个时段,每个节气约15天。具体如下:
一、春季(4个节气)
立春:
春季开始,阳光增强,万物复苏。
雨水:
降雨渐增,春意盎然。
惊蛰:
春雷乍动,冬眠动物苏醒。
春分:
昼夜平分,气温回升。
二、夏季(4个节气)
立夏:
夏季开端,万物繁茂。
小满:
麦类作物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
芒草成熟,播种繁忙。
夏至:
白昼最长,阳光最盛。
三、秋季(4个节气)
立秋:
秋季起始,暑气渐消。
处暑:
暑气消退,天气转凉。
白露:
露水增多,秋意渐浓。
秋分:
昼夜再次平分,收获季节。
四、冬季(4个节气)
立冬:
冬季开始,寒冷加剧。
小雪:
初雪飘落,气温下降。
大雪:
降雪增多,覆盖大地。
冬至:
白昼最短,阳气最弱。
补充说明
文化意义:节气反映四季变化,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指导农事,并融入节日(如冬至饺子)、饮食(如端午粽子)及民俗。
历史演变:最早见于《周礼》,汉代《淮南子》完整记载,后经《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典籍完善。
以上节气划分和名称均源自上古农耕文明,至今仍对农业生产、生活节奏及文化传承有重要意义。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