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引用了 燕昭王筑黄金台的典故,具体分析如下:
一、典故出处
历史原型 战国时期,燕昭王为广纳贤才,仿效齐威王筑“黄金台”之策,在易水东南修筑了黄金台,以重金招揽天下士子。该台原为燕昭王招揽郭隗、剧辛等贤臣的象征,后成为求贤若渴的代名词。
典故细节
- 时间:约公元前310年始建,至燕昭王去世前完成。
- 地址:位于今河北省定兴县高里乡北章村。
- 直接关联:燕昭王曾言“燕虽小国,却以礼待士”,黄金台是这一政策的标志性举措。
二、在诗中的运用
象征意义
诗人李贺通过“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一句,借用黄金台典故,表达将士们对君主知遇之恩的感激与报效国家的决心。其中“玉龙”代指宝剑,展现将士们手持利器、浴血奋战的豪迈气概。
艺术效果
该典故与诗中悲壮的战争场景(如“黑云压城”“霜重鼓寒”)形成鲜明对比,通过历史典故的引用,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历史厚重感。
三、相关背景补充
创作背景: 此诗为李贺受命为唐宗大历年间平定雁门叛乱而作,诗中既有对战争的残酷描写,也寄寓了对国家统一的渴望。 历史争议
综上,《雁门太守行》通过燕昭王筑黄金台的典故,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也深刻塑造了将士们的英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