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其生平经历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一、读书与漫游时期(35岁前)
早年生活:出生于河南巩县,祖籍襄阳,出身于“奉儒守官”家庭,曾祖父杜预、祖父杜审言均为文学大家。
漫游经历:开元十九年(21岁)开始漫游吴越,历时五年归洛阳应举未果,后遍历齐赵、梁宋等地,期间与李白、高适结下深厚友谊。
二、困居长安时期(35-44岁)
长安应试:天宝五载(746年)至十四载(755年)间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落第。
生活困境:为生计投奔贵族门客,从事吟诗作赋工作,生活贫困潦倒,曾作《兵车行》《丽人行》等批判时政作品。
重要转折:安史之乱前一个月(755年)获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职,但仅负责军务杂务。
三、陷贼与为官时期(45-48岁)
安史之乱: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曾为叛军困于长安数月,后转投肃宗,任左拾遗。
被贬华州: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负责祭祀、教育等事务。
创作高峰:在华州期间创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被誉为“诗史”。
四、晚年流离失所时期(48年后)
继续漂泊:离开华州后,杜甫辗转多地,生活更加困顿,曾居成都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
健康与逝世:晚年疾病缠身,770年(大历五年)五十八岁逝世于洛阳。
重要特点
现实主义风格:
诗歌以社会纪实为核心,关注民生疾苦,如《兵车行》揭露战争惨状,《三吏》展现人民苦难。
与李白的友谊:
两人多次相遇并结伴游历,互相影响创作,如《赠李白》表达深厚情谊。
历史地位:
虽生前未获重用,但后世尊为“诗圣”,其诗作对唐代及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杜甫一生仕途坎坷,但始终心系国家,其作品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