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儒林外史》第35回“圣天子求贤问道 庄征君辞爵还家”中,庄征君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故事主要围绕他拒绝朝廷征辟、回乡著书立说以及表现出的高尚品德展开。
拒绝征辟:
庄征君,名尚志,字绍光,被朝廷多次征辟,但他坚决推辞,不愿意仅仅为了权势和名利而放弃自己的良知和原则。在面见皇帝时,他因头顶疼痛而未能及时回答皇帝的问题,最终请求皇帝允许他细思后再作回答。在回乡的路上,他甚至预言自己将遭遇不测,这种预感最终成真,他在住宿的老农家中发现了蝎子,从而意识到自己的命运。
回乡著书:
在皇帝赐给他银两和元武湖后,庄征君回到了南京,开始了他的著述生涯。他并没有因为获得了皇帝的赏识而沾沾自喜,反而更加谦逊和仁爱,关心百姓疾苦,经常施舍钱财给穷人。
表现品德:
庄征君在回乡的路上,遇到了被强盗追杀的女子,他挺身而出,将其救下并护送她回家。他还慷慨地帮助了一对穷苦的老夫妇,为他们购买了棺木并安葬。这些行为体现了他正直忠诚、谦和仁爱的品质。
其他事迹:
庄征君还被推举为泰伯祠的主祭,在祭祀仪式上表现出极高的礼仪和道德水准。此外,他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也表现出对学问的热爱和对朋友的真诚。
总的来说,庄征君是《儒林外史》中一个理想的儒者形象,他的故事体现了儒家的道德和价值观,如淡泊名利、正直忠诚、谦和仁爱等。他的行为不仅赢得了皇帝的尊重,也赢得了百姓的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