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是战国时期楚国杰出的政治家、爱国诗人和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人。其生平事迹主要概括如下:
一、早年经历与政治生涯
出身与教育 屈原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自幼勤奋好学,博闻强识,少年时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主持朝政、制定法律,主张“美政”,主张联齐抗秦。
政治改革与挫折
屈原推行变法,主张举贤任能、修明法度,但因触犯旧贵族利益,遭谗言陷害,逐渐被疏远。公元前278年,楚怀王去世后,顷襄王继位,屈原被流放至沅、湘流域。
二、流放与悲剧结局
持续流放
屈原在流放期间创作了大量不朽诗篇,如《离骚》《九章》等,表达对楚国命运的忧虑与个人遭遇的愤懑。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郢都(都城),屈原悲愤交加,投汨罗江自尽。
端午节传说
屈原的死亡与端午节的形成密切相关。民间传说他在汨罗江投江后,渔夫以粽叶包裹身体防止鱼虾啃食,后演变为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
三、文学成就与历史影响
楚辞的创立
屈原开创了“楚辞”这一文体,以《离骚》《九歌》为代表,采用“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奠定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基础。
后世评价与纪念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屈原作传,高度评价其忠贞与才华,称其为“楚辞之祖”“诗歌之父”。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将屈原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四、争议与补充
生卒年争议: 屈原具体出生年份存在两种说法:公元前340年(楚威王元年)或公元前339年(楚威王二年)。 身世背景
屈原以忠诚、才华与悲剧结局,成为中国文化中“爱国诗人”的典型代表,其作品与精神至今仍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