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稠粥不继”的故事主要与他的求学经历相关,其核心内容可概括为以下两点:
一、艰苦求学与“划粥断齑”的由来
早年经历 范仲淹自幼丧父,母亲改嫁朱家后,他因家境贫寒被送往长山朱家学习,期间改姓朱。继父朱说虽心存芥蒂,但范仲淹仍刻苦求学。
食粥困境
朱家虽为富户,但范仲淹为专心读书,常以“划粥断齑”自勉。他每天仅煮一锅稠粥,待冷却后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餐餐仅配少量咸菜。这种清贫生活源于他不愿增加继父负担的孝心,以及刻苦钻研的专注力。
“划粥”的智慧
为解决饥饿问题,范仲淹发明了“划粥法”:将粥冷却凝固后划块,避免因空腹影响学习效率。此法成为后世学子刻苦求学的典故。
二、相关轶事与精神内涵
拒受馈赠
同窗富弼曾以美馔相赠,范仲淹婉拒并解释:“已习惯清贫,若尝美味,日后难以适应粥食。”其自律精神令人钦佩。
以天下为己任
尽管生活艰苦,范仲淹始终胸怀天下,曾言:“士当,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家国情怀贯穿其一生,成为政治家与文学家的共同追求。
历史影响
“划粥断齑”的故事被载入《宋史》,成为激励后人的励志典范,与“囊萤映雪”齐名。
总结:
范仲淹通过“划粥断齑”的自律行为,展现了古代士大夫的品德与抱负,其故事至今仍对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具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