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训诂术语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其特点与作用如下:
一、核心释义术语
曰 表示“叫做”“称作”,如《论语》中“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为
作动词时意为“是”“成为”,如《尔雅》中“春猎为蒐,夏猎为苗”。
谓之
表示“称为”“叫做”,如《尔雅》解释“室有东西厢曰庙”。
特点: 这三个术语是训诂中最基本的释义工具,常与其他术语结合使用,形成“训释语+术语+被训释语”的格式。 二、分析用术语浑言(通言/统言)
隶统类词,如“虎鹿不同游”中的“游”泛指兽类。
析言(别言)
分析类词,如“不可同群”中“可”为后人添加。
三、特殊用法术语
谓
- 转训: 用相关词解释,如“厚将得从”中“厚”指“土地广大”。 - 引申义
犹 - 近义词:
如“室犹巢”解释“室”为“巢”。
- 古今异义:如“靡丽”(古语)用现代汉语“美丽”解释。
四、其他常用术语
读为/读曰:用现代词解释古词,如“屈原《离骚》”中“美人”指“怀王”。
读若/读如:通过类比解释,如“江水清兮可鉴”中“鉴”读作“见”。
五、术语使用特点
格式规范:
通常采用“训释语+术语+被训释语”的结构,如“大者谓之索,小者谓之绳”。
功能互补:
- 同义词辨析:通过“对文”(反义语境)和“析言”(差异语境)说明共性与差异。
- 词性转换:如“以今语释古语”(犹)、“以具体释抽象”(谓)。
局限性:
- 部分术语存在争议,如“不可同群”中“可”的加入需结合语境判断。
- 无法完全还原古语发音和语义,需结合文献背景综合理解。
总结
训诂术语是古代汉语研究的重要工具,通过规范化的释义格式和分类方法,帮助学者理清词义演变。其核心术语(曰、为、谓之)具有通用性,而分析用术语则针对具体语言现象。使用时应结合文献语境,注意术语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