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和志向是两个相关但不同的概念,主要区别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定义与本质
期望 期望是对人、事或结果的一种预期或信念,通常与外部评价标准相关。例如,父母期望孩子考取名校,或教师期望学生达到某个成绩标准。这种预期往往带有“应该如此”的外部评价色彩。
志向
志向是个人内心深处的驱动力,是对长期目标或理想状态的追求,具有内在的自我激励性。例如,科学家以探索未知为目标,艺术家追求艺术真谛,这种驱动力源自对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内在满足的渴望。
二、形成来源
期望: 多受社会文化、家庭环境、他人评价等外部因素影响。例如,社会普遍重视学历,可能导致家长对子女的学业期望过高。 志向
三、功能与影响
期望:
- 积极影响:适度的期望能提供明确的目标导向,激发努力动力。例如,运动员因明确的目标而刻苦训练。 - 消极影响:过高的期望可能引发焦虑、压力,甚至导致失败恐惧;过低的期望则可能削弱动机。
志向:
- 核心作用:在面对困难时提供持久的内在支持,使个体更愿意尝试和坚持。例如,历史人物在逆境中因坚守理想而取得成就。 - 局限性:若缺乏现实基础,可能不切实际,但通常不会直接导致负面情绪。
四、与动机的关系
期望:属于 结果导向型动机,关注“达到什么标准”。- 志向:属于 过程导向型动机,关注“如何实现过程”。例如,教师因热爱教育而投入工作,而非单纯追求职称晋升。
总结
期望和志向相辅相成:
期望为志向实现提供路径和目标,但需避免过高或过低的设定;
志向为期望赋予意义,使外在目标转化为内在驱动力。理想状态是两者平衡:既有明确的目标(期望),又有对实现过程的执着追求(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