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德是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其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如下:
一、基本特征
基础性 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是每个社会成员必须遵守的最起码道德准则,用于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秩序。
普遍性(全民性)
适用于全体社会成员,无阶级、职业、年龄等差异,任何人都需遵守公共生活的基本规则,否则可能受到社会舆论谴责。
简明性
多为生活经验的积累和风俗习惯的提炼,易于被大众理解和接受,无需额外解释。
相对稳定性
传承数千年,包含人类共同认可的公共生活规则,虽会随文明发展调整,但核心内容保持稳定。
继承性
源自人类长期共同生活的道德智慧,是社会公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主要内容
社会公德涵盖三个层面的基本要求: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文明礼貌: 倡导和谐相处,以礼待人,避免粗俗言行。 助人为乐
人与社会的关系 爱护公物:
保护公共设施和资源,避免浪费和破坏。
遵纪守法:遵守社会秩序和法律法规,维护公共利益。
人与自然的关系
保护环境:
倡导绿色生活,减少污染,珍惜自然资源。
三、补充说明
社会公德通过规范行为、调节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其水平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且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密切相关。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