沫沫文案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沫沫文案网—你身边的文案专家

雁门太守行引用了什么典故?

59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典故创作的边塞诗,主要引用了以下两个典故:

一、黄金台典故

典故出处

源自战国时期燕昭王为招揽人才,于易水东南筑台,台上放置黄金以示重金招贤的故事。燕昭王通过此典故广纳郭隗、剧辛等贤士,最终成就霸业。

在诗中的作用

诗中“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直接引用该典故,表现将士们为报答君主知遇之恩,誓死效忠的决心。其中“玉龙”代指宝剑,象征将士们手持利器、奋勇杀敌的豪迈气概。

二、易水典故

典故出处

源自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荆轲受燕太子丹之命,赴易水与秦军诀别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此句成为悲壮牺牲精神的象征。

在诗中的作用

诗中“易水”既是实际战斗地点,又借用车马奔腾、风寒刺骨的意象,烘托出将士们临战前的悲壮氛围,强化了“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悲壮感。

三、其他说明

艺术特色:

李贺通过典故的运用,将燕昭王求贤与荆轲报国两个历史事件时空交错,形成鲜明对比,既彰显了个体英雄主义,又体现了集体牺牲精神。

历史与现实的交融:诗中既有对古代英雄的追慕,也暗含对当时边塞战事的感慨,使作品兼具历史厚重感与时代精神。

综上,《雁门太守行》通过黄金台与易水两个典故,成功塑造了悲壮的战争画面和崇高的英雄形象,成为唐代边塞诗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