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迩声色”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 bù jìn shēng sè,意思是 不接近、不沉迷于声色享乐,常用来形容人品行端正、心境淡泊或意志坚定。具体解析如下:
一、字面与引申含义
字面解释 - 声:
指说话的声音、语气;
- 色:指脸上的表情。 整体指不通过言语和表情流露情感或欲望。
引申含义 - 该成语常与“不殖货利”(不追求物质利益)结合使用,形成“不近声色,不殖货利”的表述,强调品德高尚、超脱世俗。
二、出处与背景
文献依据:
最早见于《书·仲虺之诰》:“惟王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尚书》)后经《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引用为:“好以甘言啗人,而阴中伤之,不露辞色。”(《资治通鉴》)
三、用法与近义词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例如:“他性格沉稳,处变不惊,真可谓不近声色。”
近义词:不动声色、面不改色
反义词:面如土色、失魂落魄
四、示例
《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中描述宝玉因沉迷女色而“不近声色”,指其因过度迷恋而失去常态。
综上,“不迩声色”通过“声色”双关,既指外在表现,也隐喻内心修为,是评价品德的重要标准之一。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