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考研舞蹈理论的答题策略,综合权威信息整理如下:
一、答题技巧与结构
名词解释 - 需解释基本概念后,关联意境、构图、结构等形成知识链,采用“定义—背景—特性—影响”的逻辑结构(如舞蹈史中的“百戏”可联系不同时期发展特点)。
- 示例:简述芭蕾舞的发展脉络时,可先定义芭蕾,再追溯其起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背景,分析其作为“西方古典芭蕾”的特性(如脚尖舞、程式化动作),最后探讨其对现代舞等舞种的影响。
简答题/简述
- 回答需简洁明了,分点作答。例如“简述当代中国舞剧的发展脉络”,可先梳理关键历史节点(如20世纪50年代的集体舞剧、70年代的叙事性舞剧),结合具体作品(如《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分析演变,最后总结现状与未来趋势。
论述题
- 需联系实践、个人感悟及相关理论。例如“从汉代的百戏到今天的大型综合文艺晚会舞蹈的发展状态”,应描述汉代百戏的起源与特色,分析各历史时期(如魏晋南北朝的多元发展、唐代的宫廷舞、宋元明清的戏曲化趋势),最终落脚到现代大型晚会的综合性特征及其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联性。
二、内容拓展与深化
理论联系实际: 在分析舞蹈现象时,结合哲学思想(如存在主义对动作自由的探索)、社会学理论(如群体舞蹈的社会功能)等,提升论述深度。 跨学科视角
三、写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逻辑清晰:
采用“总-分-总”结构,每段聚焦核心观点,段落间过渡自然。
语言规范:
使用专业术语时注意准确性,避免口语化表达。例如“i动作”应写作“伊卡洛斯动作”。
字数控制:
论述题建议800-1500字,简答题控制在300-500字,确保重点突出。
四、备考建议
系统学习:以舞蹈史为基础,梳理不同舞种发展脉络,结合经典作品分析。
强化训练:通过历年真题模拟考试环境,提升答题速度与逻辑思维能力。
关注热点:结合当前舞蹈创作趋势(如科技与舞蹈的融合),拓展论述维度。
通过以上方法,既能保证答题的规范性,又能提升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增强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