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虚恭谨是一个汉语成语,指一个人在言行举止中表现出的谦逊、谨慎和有礼的态度。具体含义和表现可归纳如下:
一、核心词义解析
谦虚 表示不自大、不虚夸,能够正确评价自己,常与“虚心”“不骄”等词搭配使用。
谨慎
指做事小心慎重,避免鲁莽冒失,如“谨小慎微”“谨言慎行”。
恭谨
体现对他人尊重,言行有礼,如“恭敬”“洗耳恭听”。
二、综合表现特征
待人接物: 主动向他人学习(如《红楼梦》林黛玉的“见贤思齐”),虚心接受批评。 行为举止
处事原则:遇事冷静分析,不轻易下结论,例如《三国演义》中蔡瑁的“谦谨”表现。
三、相关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虚心、谨慎、有礼、恭敬、勤谨。
反义词:骄傲自大、鲁莽冒失、目中无人。
四、使用场景示例
职场环境:主动请教同事问题,接受反馈时面带微笑。
教育场景:学生低姿态学习,教师训斥时保持尊重。
家庭关系:晚辈对长辈虚心请教,长辈对晚辈温和指导。
五、文化内涵
谦虚恭谨是传统美德,在《论语》《朱子治家格言》等经典文献中均有记载。例如《朱子治家格言》强调“谦虚恭谨,人生的助益”,认为这种品质能促进个人成长与社会和谐。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谦虚恭谨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人际交往中建立信任与尊重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