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境描写类
1. 风雨沧桑:形容历经风霜的历史变迁,如“塞纳河从她身边静静迤然而过,阅尽了世事风云变幻”。
2. 哥特式风格:特指建筑尖顶、飞扶壁等特征,如“巴黎圣母院高高的塔楼刺进苍穹,如同一首宏伟的石头交响乐”。
3. 黯淡灯光:营造神秘氛围,如“暮春夜晚,灯火凄迷,我与一盏灯都不说话”。
二、人物神态类
1. 悲怆哭泣:如“少女听到他的哭泣,他立着全身抖动,比跪着更凄楚”。
2. 冷漠眼神:如“黑衣人沉默不语,却握得更紧”。
3. 激动颤抖:如“他声音愈来愈低,但话语未平息他的激动”。
三、哲理思考类
1. 知识边界:如“人类吸尽了合法知识后,仍需勇敢探索非法领域”。
2. 象征意义:如“建筑成为固定思想的永恒形式,如钟楼象征时间循环”。
3. 道德平衡:如“才智、道德、气质需在重大变故中保持平衡”。
四、经典比喻类
1. 时间错觉:如“黄昏的太阳被误认为黎明的曙光”。
2. 生命隐喻:如“生命如车轮转动,缺乏温情则发出刺耳噪音”。
3. 建筑拟人化:如“钟楼像等待出征的骏马”。
这些词汇不仅丰富了文本的表达,也深刻反映了《巴黎圣母院》对人性、社会与自然的多元探讨。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