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立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 wù lì,主要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义
本义:
形容山峰、建筑物等高耸直立,常与“险峻”“突兀”等词搭配使用。例如:
- “危峰兀立,高可百尺”(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 “峡谷中的航标灯大都兀立在崖岸边”(徐迟《三峡记》)
引申义:
可形容人或物独立挺拔的状态,带有褒义色彩。例如:
- “她宁可迎风冒雪,兀立寒冬,也不随波逐流”
二、结构解析
“兀”:表示高耸、平直的状态,如“高而上平”
“立”:表示直立的动作或状态,如“挺立”“矗立”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耸立、矗立、兀自
反义词:坍塌、倒伏
四、用法示例
自然景观:
“晨雾缭绕中,古老的寺庙兀立山巅,显得格外神秘。”
人物形象:
“他身材挺拔,宛然兀立在人群中,成为焦点。”
抽象表达:
“理想在心中兀立,支撑着他不断前行。”
五、出处与演变
该词最早见于明代徐霞客的游记,后随《三峡记》《春在堂随笔》等古籍流传,逐渐固定为描述山势或人格独立的常用词汇。
综上,兀立通过“高耸+直立”的意象,既可描绘自然奇观,也可借喻人的品格,是汉语中兼具具象与抽象表达能力的动词。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